关于我们

ABOUT US

职业教育

今年就业形势有多严峻?教育部要求校长“帮毕业生找工作

2022-04-09 10:49:27 阅读:

今年的就业形势有多严峻?

 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,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,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(院)长,要主动走进园区、走进行业、走进企业,通过走访建立就业合作渠道、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。

其中,新建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院校(含本科层次职业院校),书记和校(院)长拜访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。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,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。

“校长亲自出马帮毕业生找工作”的背后,是高校毕业生高企的人数和严峻的就业形势。

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,202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9万人,而2022年毕业生规模与数量已突破千万大关,迎来历史新高。

但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,企业却陷入了招工难和用工荒。学生找不到工作,企业招不到人,问题出在哪里?

 “因为我们学的知识,和我们参加的面试,就像在经历一场一厢情愿的单恋。”有求职者这样表述当前的困境。

近年来,产教融合之所以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重视,正是因为这个原因。而背后的根源则是长久以来高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脱离,乃至于有人开始怀念中国早期,包分配工作的职业教育。

产教融合在中国:从融合到剥离,再到融合

 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(教育学)重点课题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”,《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》一文显示,1978年,国务院提出“实行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、厂矿企业办学并举的方针”,1981年进一步要求企事业单位兴办职业学校,行业企业、劳动等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举办中等职业教育,主要以职工大学、职工中专、技工学校为主。

据统计,1978-1986年,行业企业成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办学主体。这个阶段上职校包分配工作。一时间,产教一体化风起云涌,蔚然壮观。而在1990年至1999年期间,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,以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并融入其中,因此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关键词是“专注”与“剥离”。

一大批国有企业走向市场,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。为了轻装上阵,企业开始主动剥离自身原有的社会职能,专注于企业经营与市场竞争。由于失去了企业支持,职业教育渐渐陷入师资、资金、实训设施缺乏等困境。恰逢“教育市场化”、“教育产业化”、“高等教育大众化”等热潮,我国职业教育滑落至谷底。

但随着新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换代,让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质与量上都有了更高要求,社会对职业教育也产生了更迫切需求。近年来,国家就密集发布了多项重要政策,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。兜兜转转,职业教育又走回了原来的产教融合方向。

产教再次融合:教育企业下场,就业成为核心指标

重回产教融合,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,在人才培养方面,校企双方信息沟通的不顺畅。

一方面,在教育体制内,课堂教学仍以理论知识为主,实验实践课程安排相对不足,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,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,导致学生纵深研究和实操能力有所欠缺,难以直接胜任企业岗位。

另一方面,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实训环境也落后于产业发展的情况,学生即使开展职业教育学习,也难以接触到产业前沿技术、先进工艺和设备,人才培养的类型、层次、质量与企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。

“产教结合”和“产教融合”的一字之差,内涵却非常深刻——在这种浅层次、自发式、松散型、低水平的培养模式中,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“两张皮”。因此导致产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,这种无效的合作,在他们看来是无利可图或者说存在风险的、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。

但教育企业却被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所吸引,再加上双减的影响,教育企业纷纷入场,投入产教融合的大潮中,不少资本也在跨界布局或加码职业教育上花了不少心思。

产教融合,教育企业应该要发挥怎样的价值?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?怎样才能将产教融合做到落地阶段而不是空中楼阁?如何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?

教育部已经开始“要求校长亲自帮毕业生找工作”,教育企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这件事上,能发挥什么作用?